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

时间:2018-06-02   访问量:2277

(河北省医疗功医院中医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辩证分型为食滞胃脘、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五型,用乌贝散加味配合治疗上述五型专方(保和丸、柴胡疏肝散、芩连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益胃汤)组成复方乌贝方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河北  北戴河     066100】

【关键词】   复方乌贝方;浅表性胃炎;经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大多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吞酸嘈杂等。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波动,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引发。属中医的“胃痞”、“嘈杂”等范畴。用复方乌贝方施治,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的五型,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嗜食辛辣或脾胃虚弱所引发。

食滞胃脘型:多因饥饱失时,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致食滞胃脘,脾胃升降失宜所致。

肝胃不和型:由于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木不疏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脾胃湿热型:多因进食膏粱厚味或嗜食辛辣食物,蕴久化热化火,灼伤胃络阻滞气机所致。

脾胃虚弱型:由于素体虚弱,劳倦伤脾或病久伤及脾胃或先天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导致脾胃虚弱。

胃阴不足: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积热于内或热病后期伤津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伤阴所致。

上述五种证型发病原因均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症候的虚实,均以脾胃气虚,邪滞胃脘,胃失和降为其基本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经久不愈为其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尚未明了,其中比较明确的病因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Hp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等对胃粘膜的破坏作用。②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浓茶、咖啡、辣椒等,均可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形成本病。③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粘膜,引起胃粘膜损伤、糜烂或溃疡[2]

2.  辩证论治   浅表性胃炎发病部位在胃,受损的靶点在胃粘膜,主要症状为胀满,疼痛,灼热和吞酸。一般情况为热证多而寒证少,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浅表性胃炎的食滞胃脘,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五大类型。以消积导滞,疏肝和胃,清化湿热,益气健脾,宜阴和胃,随证加减施治。

2.1  食滞胃脘型

症状: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频频欲呕,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护膜。方药:复方保和乌贝方:神曲  焦山楂  莱菔子  半夏  陈皮  厚朴  枳实  黄连  槟榔 白花蛇舌草 甘草 乌贝方加味(研面冲)。食滞重者加重槟榔用量,胃脘灼热者加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2.2  肝胃不和型 

症状:腹满胁痛,频频嗳气,吞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药:复方柴胡疏肝乌贝方: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 川芎 元胡  砂仁 白花蛇舌草  黄芩 乌贝方加味(研面冲)。嗳气嘈杂重者加半夏、降香;胁痛重者加金铃子、青皮,灼热吞酸重者加黄连、吴茱萸,口苦便秘者加山栀、炙大黄,纳差者加炒谷芽、焦山楂。

2.3  脾胃湿热 

症状:胸脘痞闷,吞酸嘈杂,口粘呕恶,溲黄便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和胃消痞 方药:复方芩连平胃乌贝方  黄芩  黄连 厚朴  苍术  陈皮  甘草  枳实  白花蛇舌草  砂仁  槟榔  炙大黄 乌贝方加味(研面冲)。胸闷痞满重者加山栀、薏苡仁。

2.4  脾胃虚弱型   

症状:胃脘胀满,进食冷硬食物尤重,时有反酸,便溏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法:益气健脾,行气止痛。方药:复方香砂六君乌贝方  党参 焦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木香  砂仁 干姜 白芍  乌贝方加味(研面冲)。 若食冷后加重,胀满重者加厚朴、枳实。

2.5  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灼痛,餐后饱胀,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治法:益阴和胃,生津止痛。方药:复方益胃乌贝方  生地 麦冬 玉竹 沙参 木香 砂仁  炒谷芽 火麻仁  甘草 乌贝方加味(研面冲)。热盛津亏加知母,灼热重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3.   典型病例

3.1  食滞胃脘型

     刘xx   男  38岁  司机  初诊日期:2015年7月12日

     主诉:胃脘灼热胀满,呕吐酸腐食物7小时

     现病史:7月11日晚,因出车晚归过食酒肉面食,睡至半夜突感胃部灼热胀痛难忍,随即从口鼻中涌出大量酸腐胃内容物,异常难受,而于今日来门诊就诊。刻诊:胃部仍灼热胀满,苔厚腻,脉滑。

既往史:一年前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辩证:食滞胃脘

     治则:消食导滞,行气和胃

方药:复方保和乌贝方加减:  焦山楂16g   神曲12g  莱菔子16g  半夏6g  黄连6g  白花蛇舌草16g  槟榔12g  薏苡仁24g 炙大黄4g  甘草10g   7付 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胃脘灼热胀满消失,嘱其规律、合理饮食。口服乌贝方加味3g(研面冲)日二次以善其后。

按:《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为暴饮暴食,食积胃脘,胃失和降引发。方中焦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以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长于消谷面之积,半夏、砂仁和胃止呕,黄连、白花蛇舌草、炙大黄清灼热臭腐之积滞,薏苡仁专清渗湿热余留之邪,张秉成“痞坚之处,必有伏阳”之义。愈后服乌贝方加味,恢复受损胃粘膜。

3.2  肝胃不和型

王xx   女   47岁   初诊日期:2014年8月27日

主诉:胃脘胀满伴两胁疼痛一月

现病史:一月前因家务琐事情绪波动见胃脘胀满,嗳气频频,灼热吞酸,两胁胀痛,口干口苦,纳谷不馨,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肝胃不和

胃镜:浅表性胃炎伴糜烂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复方柴胡疏肝乌贝方加减:柴胡12g  白芍12g  

厚朴6g 枳实10g  金铃子6g  黄连6g  吴茱萸3g  砂仁6g   黄芩10g 白花蛇舌草16g  槟榔12g  蒲公英14g  炙大黄4g  甘草10g  乌贝方加味3g(研面冲)7付,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服后嗳气消失,胀痛、灼热好转,舌质红口仍干,原方去厚朴,加沙参、麦冬,再服7剂。

三诊:胀痛止,灼热时发,舌红口干,原方去金玲子,加石斛、玉竹,连服20剂痊愈。

按:肝主疏泄,胃主和降,若肝木过亢,则脾胃受伐,故见胃脘胀满,两胁胀痛;胃气上逆,故见嗳气;气郁化火,则胃中灼热吞酸,用柴胡疏肝散加芩连疏肝活血清热止痛为主药,辅以砂仁和胃,厚朴行气除胀,金铃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胃中之灼热,槟榔、炙大黄泄热通便,乌贝方加味制酸止痛为佐使。如此,疏肝与泄热并举,和胃与止痛并行,病自能愈。

3.3  脾胃湿热型

     王xx  男  42岁   初诊日期:2015年4月24日

主诉:胃脘痞闷不舒,嘈杂吞酸15天。

现病史:近半月,胃脘部胀满不舒,嘈杂吞酸伴灼热感明显,纳差,乏力,口黏腻,溲赤,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曾服奥美拉唑效果不明显,要求服中药治疗。

既往史:嗜食辛辣、油腻食物

胃镜:非萎缩性胃窦炎伴多处糜烂

辩证:脾胃湿热

治则: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复方芩连平胃乌贝方加减:黄芩10g  黄连4g 炙大黄4g  厚朴6g  苍术10g  陈皮12g  白扁豆10g  栀子6g   茵陈12g   薏苡仁16g  白花蛇舌草16g  槟榔12g   炒谷芽10g  甘草10g  乌贝方加味5g(研面冲)   7付,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痞闷渐开,吞酸、灼热好转,效不更方,再服7剂。

三诊:痞闷、嘈杂偶发,二便通畅,欲饮食,黄腻苔明显好转,为防胃气受损,原方去黄连再服7剂痊愈。

按:此案由过食高粱厚味引发,湿热浊邪阻滞中焦所致。故胃脘痞闷不舒,嘈杂灼热吞酸,二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皆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用芩连平胃、槟榔、白花蛇舌草祛湿热浊邪,辅以白扁豆醒脾化浊,薏苡仁渗湿化浊,继用茵陈蒿汤芳香开窍,通利二便,清利中焦之湿热,如此湿热去,气机畅,升降复,病自愈。

3.4  脾胃虚弱型

     郑xx   女   36岁  公务员   初诊:2016年3月8日

     主诉:胃脘胀满隐痛,便溏乏力一个月。

     现病史:患者平素为虚寒体质,喜温热饮食,大便溏,四肢不温。春节期间,因服冷食而出现脘腹胀满,食后尤甚,隐痛,纳谷不馨,大便一日二次,溏稀,乏力,曾服附子理中丸、温胃舒症状有所缓解,舌淡苔白,脉沉弱。

胃镜:一年前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辩证:脾胃虚弱

治则: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方药:复方香砂六君乌贝方加减:党参16g   焦白术12g 茯苓12g  砂仁6g   厚朴6g   枳实12g   干姜6g   山药16g乌贝方加味3g(研面冲) 7剂  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服后胃脘胀满、隐痛好转,但仍怕冷,四肢不温,前方加黑附子6g(先煎半小时)、肉桂4g。再服7剂

三诊:胃脘胀痛止,四肢见温,怕冷好转,偶有烦热、胃中噪杂吞酸,舌苔微黄,为寒化热之象,原方去黑附子,加黄连3g、吴茱萸2g,再服7剂痊愈。

按:从施治的过程来看,有两个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补气药与温里药的用量宜渐加不宜骤增。因为患者素体虚弱,纠正虚弱体质需要过程,短时间骤进猛剂,会出现虚不受补之象,二是不宜忽视随着机体恢复出现寒化热之象,如患者随着机体恢复,用黑附子、肉桂后出现的烦热,胃部嘈杂、反酸的热症,去掉药性峻猛的黑附子,用黄连泻其子实,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辛温开其郁结,引热下行,是为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3.5  胃阴不足型

     赵xx   女   42岁  职工   初诊日期:2016年4月22日

主诉:胃脘灼热隐痛1月

现病史:患者于三月前有情绪波动,后感冒高热汗出过多,愈后胃脘时有灼热、隐痛,口干,饮水后缓解,近一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伴餐后饱胀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辩证:胃阴不足

治则:养阴和胃,通络止痛

方药:复方益胃乌贝方   生地12g   玉竹10g   麦冬

10g   白扁豆10g   白芍12g  甘草6g   绿萼梅6g  太子参16g  炒谷芽10g   炒麦芽10g  乌贝方加味3g(研面冲)7剂  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服后平稳,再服7剂

三诊:胃脘灼热、口干好转,隐痛消失,欲饮食,效不更方,再服7剂。

四诊:胃脘灼热、口干消失,大便始下,舌润有薄白苔,脉缓和,前方去生地,加砂仁6g、焦山楂6g,再服20剂痊愈。

按: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动,故大热之证居多,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火热炽盛,胃阴被灼,加之外感风热,汗出过多,津液被耗,以益阴之益胃汤救之,隐痛以绿萼梅、芍药甘草汤通络缓急以止之,炒谷芽、炒麦芽、白扁豆醒脾和胃,太子参益气和胃以助之,为防阴重遏阳,守而不化之弊,用少量辛温芳香之砂仁以动之,起到补而不滞,守而不固之效。

此例在用益胃汤的基础上,加入绿萼梅、白扁豆、炒谷芽轻宣通络之品,可直达病所,起到轻宣而不留邪,通络而不留瘀之效,其中谷芽一味,《纲目》称有“快脾开胃之功,药虽平和,可在大队养阴药中,提升胃气,复其功能。芍药甘草汤甘酸化阴,甲己化土,安脾阴而益脾气,为治疗隐痛之佳选。

4.   治疗经验

4.1  注重舌诊,参照胃镜

 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清代医家杨乘六撰《临证验舌法》指出:“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与此,其窍开于此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3]因此,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能客观的反映于舌象。

舌以津血养,苔由胃气生。章虚谷云:“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吴坤安说:“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察苔可知中焦运化之强弱,胃气之盛衰;察舌可知中焦生化之强弱,脾之盛衰。”[3]在浅表性胃炎的诊治中,舌诊的作用尤为突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积极汲取现代医学中的新知识,加深对“症”、“病”的认识,以弥补直观、微观的不足。浅表性胃炎的胃镜显示:胃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可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也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其病理表现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炎性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充血,有时可见糜烂,但腺体基本上不遭受破坏,病变不涉及粘膜肌层[2]。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级。

临床证实,浅表性胃炎的舌象常和胃镜显示的粘膜变化正相关。从舌质看,炎症的轻重与舌质红的程度有关,如炎症轻時,大多舌质正常,炎症重時,舌质大多呈红舌。从舌苔变化看,是反映病情轻重进退的一个敏感指标。炎症轻時,舌苔微黄,胃粘膜轻微充血,炎症重時,舌苔黄腻[3],胃粘膜充血水肿,有少量分泌物,炎症越重,舌苔越黄厚、腻浊,胃粘膜糜烂,出血,分泌物增多。

若病情好转,炎症随之减轻,舌质由红转为淡红,舌苔由黄转白,由厚转薄,胃粘膜也随之好转。由此可见,舌诊一旦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对于判断病候的类型、明确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用药,评估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4.2  协调脏腑,畅通升降

浅表性胃炎病位在胃,病机则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2]肝藏血而主疏泄,胃主受纳而腐熟水谷。肝属木胃属土,木土相乘相克。叶天士有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失调达,势必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引发的胀满胁痛,灼热吞酸,纳谷不馨,舌红苔黄等症,治宜疏肝和胃,即协调肝胃偏颇失衡的关系。对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的胃脘胀满,呕吐馊食,泻下不爽,舌苔垢腻之饮食积滞型,宜消积导滞,协调脾胃升降失和的关系。对功能亢进的脾胃湿热型和功能低下的脾胃虚弱型,采用清化和温补疗法,协调湿与热、湿与寒的失调关系,对“食滞”、“气滞”、“热滞”、“虛滞”出现的症状,采用“除积”、“理气”、“清热”、“补虚”,协调清除滞留的病邪,达到以“和”为平的施治目的。

升与降,是脏腑阴阳气血最基本的运动形式[3]。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输布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使五脏六腑皆得以濡养。胃主降浊,水谷才得以消化,吸收和排泄。升降失调既有脾气不升,又有胃气不降,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上可见脘腹胀满,呕恶泄泻。浅表性胃炎所显示的“食”、“气”、“热”、“虚”諸症,属实证、热证或虚证,其病机均属纳运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引发的结果。

对于升降失调,要抓住中焦痞塞这个重点,治当升降并举,掌握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原则,不可偏执。肝的升发与疏泄,对于脾胃的升降有促进与推动作用[3]。食滞胃脘型多属中焦填塞,气机升降失职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欲除其满,先除食滞,积滞一去,气机升降自复,胀满嗳腐随之而除,复方保和乌贝方是其首选。肝胃不和型,多为肝郁不疏,横逆犯胃,致胃气受阻而上逆,治则以“肝宜疏泄,胃宜通降”的原则,以复方柴胡疏肝乌贝方施治。脾胃湿热型,胸脘痞闷,呕恶厌食舌红苔黄腻,最易滞邪,阻塞气机,从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用复方芩连平胃乌贝方湿化热清,阻塞自除,气机顿畅,升降自复。脾胃虚弱型,多为脾胃因虚因寒作胀,或为虚实夹杂之证,故用复方香砂六君子乌贝方益气养胃,扶正祛邪之法施治,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胃阴不足型多有过食辛辣、热病伤阴或气郁化火伤阴所致,用复方益胃乌贝方养阴和胃,通络止痛。由此可见,协调脏腑之虚实,平调寒热之多寡,畅通脾胃升降在施治中的价值。

4.3   辨体识证,专方施治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4]。清代医家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篇》中说:“要知易风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须知发病之日,即正气不足之时[5]。”说明了体质因素往往决定了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与发病类型的倾向性。即不同体质的个体,容易感受与体质相应的病邪,出现不同的症候,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治。“证”是中医中特有的概念,是体质病例反应的特征,是不同个体感受不同病因出现不同的症候,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性的反应,是一种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4]

“辨体”就是辨别不同体质,并以不同体质作为认知对象,把握其不同体质的特性 ,制定其相应的治疗、预防等“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识证”即识别某一类体质在一般情况下感受不同病邪所出现的不同症候,如阳虚体质易感受风寒之邪出现恶寒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风寒证候。阴虚体质患外感风热时,则出现热象轻微,口渴咽红,疼痛不明显,相反有汗出怕风等证候,用药时切忌过用寒凉药物,宜加少量治疗阴虚的药物,使愈后更易康复。充分显示了“辨体识证,专方施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原则性。这也是以上五型浅表性胃炎用五张不同处方进行施治的原因。

4.4  辨病知变,专药应对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加深了“病”和“证”的认识,实施“宏观辨证,微观辨病”,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设备及理化实验手段,弥补了宏观、直观的不足,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客观指标。在宏观辨证的同时,积极吸取微观辨病的内容,充实了四诊的内涵,全面了解整体、局部变化的现状,从而制定了“辨病之变,专药应对”的治则,如在脾胃病中,借助胃镜直观及病理组织检测了解胃粘膜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如胃粘膜色泽发白,甚至苍白、灰白,多表现为脾胃虚弱型[6],用复方香砂六君乌贝方施治;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表现为脾胃湿热型,用复方芩连平胃乌贝方施治,均取得满意效果。香砂六君子汤针对脾胃虚弱而设,目的是改变整体虚寒的大环境;芩连平胃散针对脾胃湿热而用,目的是纠正湿热的大环境,二方中所共用的乌贝方加味则针对受损的胃粘膜,目的是修复局部病变造成的创伤,整体、局部同时并进,协同治疗,才能提高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局部粘膜的损伤是引发浅表性胃炎的根源,而虚寒或湿热只是浅表性胃炎整体表现的宏观症候,乌贝方加味修复受损的胃粘膜,才是治疗浅表性胃炎的关键,只有病源解除其他症候才能随之而解,如果说用五张处方治疗各自不同的症候是同病异治的话,那么共用的乌贝方加味就属于“异证同治”了,“同”是本质,是靶点,“异”是现象,是表现的症候,抓住本质才能改变现象,乌贝方加味中乌贼骨、浙贝母等抑酸止痛,消炎生肌等中药研面冲服,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保护中修复的作用,加之合理的膳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提高浅表性胃炎的治愈率和防止复发的治本之策。

4.5   整体调护,预防复发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除服药外,整体调护是非常重

要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愈后是否再复发。为此,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4.5.1  情志调护:心主神志,肝主疏泄,情志活动主要与心、肝的生理功能有关。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在于干扰正常气血运行。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场,心情开朗。肝失疏泄,气机失常,会导致“因郁致病”,正如朱丹溪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则诸病生焉”。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大,可导致胃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因此,要加强自我锻炼,善于控制情绪,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预防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饮食调护:合理饮食,是对胃的呵护,饮食不当,会对胃造成直接损伤。尤其是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辛辣、膏粱厚味均会造成蕴湿生热,湿热浊邪壅滞,致胃失和降,损伤脾胃,导致各种症状出现,因此,饮食调护至关重要,做到“八不”:即不暴饮暴食,不吃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过冷、过热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腌、熏及油炸食物,不吸烟,不饮酒,不喝浓咖啡。“三要”即要食软而易消化食物,要细嚼慢咽,要少量多餐[3],才能保证胃的健康。

运动调护: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及适当的文娱活动,配合按摩、气功等养生方法,持之以恒,长期锻炼,可促进饮食,增强体质,对浅表性胃炎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启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 杨炳初.痞证与慢性胃炎[A].见:余莉芳编.上海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病经验精粹[C].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63-385 

[3]谢建群.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A].见:余莉芳编.上海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病精粹[C].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09-241

 

[4]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7-10

 [5] 吴德汉.湖南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医理辑要[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03

 [6] 张镜人.慢性胃炎诊治精华[A].见:余莉芳编.上海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病经验精粹[C].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15-444


上一篇:复方乌贝方治疗浅表性胃炎验案两则

下一篇:布明德老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

返回顶部